联系人:郭先生
手机:13121996912
邮件:2214847459@qq.com
Q Q:2214847459
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
网址:http://www.baobaoguahao.com/
常言道,“事非经过不知难”。记者在市卫生局近日开展的“医院开放日”活动中,同市卫生局领导和部分医院院长以普通患者的身份,挂号、等待、问诊,体验患者看病。几天下来,医疗服务中的不足一一暴露:有的医院门诊空间狭小,到医院找停车位太难,医院厕所异味难闻,医院标牌不醒目,医务人员不会笑……5月31日,市卫生局与本报联合就开放日体验活动举行了医德医风医技研讨会,探讨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,积极寻求解决办法,深入探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有效途径。
问题:门诊量最大的医院门诊空间太小
无奈:硬邦邦的建筑楼无法“抻大了”
5月22日上午9时50分,记者来到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,虽然已过挂号高峰时段,但一楼门诊大厅依然门庭若市,人声鼎沸。导诊护士身边围了四五名患者,记者艰难地插上了话:“后背有点疼,该挂哪个科?”几经询问,导诊护士建议记者挂骨科。
10时整,记者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,顺利地挂上了骨科平诊的号。在二楼东侧狭小的外科门诊等候区已坐满了候诊患者,大屏幕显示,在记者前面有30名候诊患者。门诊走廊整洁有序,但是却有些不透气。记者发现,外科门诊诊室一边根本没有窗户,虽然才初夏,穿着短袖的门诊医生已是满头大汗,患者也是直呼有些热。
“门诊楼空间狭小问题已存在多年,门诊布局也改了又改,10年里3次改造。”大医一院副院长吴泰华对记者说,该门诊大楼始建于1930年,一、二层楼建筑面积约为4000平方米,随着门诊量的逐年增多,越来越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。2005年至2007年经过改造后,每年门急诊量达到110万人次,而去年全年门急诊量已达到160万人次,“就诊患者以每年近10%的速度增长,而硬邦邦的建筑楼却无法扩建了。不过,门诊楼闷热的问题,我们会尽快和物业联系,提前开启空调冷风。”
记者感言:
院方无奈,患者着急。因此,也希望我市相关部门能加大对医疗的投入,让患者能在舒适的环境中就医。
问题:专家号挂不上急得团团转
提醒:不是所有病都要挂专家号
10时40分,终于轮到记者看病了。走进17号诊室,记者看到医生胸牌上写着“教授”两字。“教授给我们看病,心里踏实多了。”记者道出了许多患者的心声。
大医一院目前有多种预约挂号方式,即便如此,专家号依旧“紧俏”。由于对专家的“迷信”,许多患者宁愿从上午等到下午,也不愿意去普通门诊。那么,看病一定要挂专家号吗?大医一院门诊主任郭伟告诉记者,患者是否必须挂专家号,得看病情的缓急。许多疾病都要经过化验检查、影像学检查及其他辅助性检查后,才能够得出明确的诊断,而这些工作普通门诊医生完全可以做。
专家建议:
患者有病后,初诊最好先到普通门诊,经检查后没有明确诊断或是有疑难杂症的,再选择有关专科的专家。这对患者来说,节省费用又节约时间,也不耽误疾病的诊断和治疗。
问题:医生亏欠患者“10分钟”
疑惑:医生看一名患者需要几分钟?
记者的整个诊疗过程大约进行到8分钟左右,门口就已经围堵了两三名患者。有的患者嚷嚷:“医生,我的检查结果出来了,你看看。”“医生,我想问问这个药怎么吃?”各种问题让医生应接不暇,记者只得把想详细询问的问题打住,离开,此时又有20多号患者排在记者后面。从早晨8时到11时,该门诊医生就没出过诊室。桌上放着矿泉水,但是瓶盖一直都没有拧开。“一是没时间喝,二是怕喝完上厕所。”医生说,他一天最多要看60多名患者,保证每人都讲明白那是不可能的。
那么,医生看一名患者到底要几分钟?记者估算了一下,大医一院当天开设5个骨科平诊,记者等候的40分钟时间里医生共看了30名患者,每名患者大约看了6分钟左右。据了解,规范化问诊时间的国际标准是15分钟,但是目前我国医院大多在5分钟左右。
谁“偷”走了患者本该还有的10分钟问诊时间?患者都往大医院跑,一个医生一天要看好几十个患者,讲多了,后面患者不愿意。这便是目前的现实状况。
专家支招:
大医一院副院长吴泰华表示,把“10分钟”还给病人,不是依靠医生的觉悟,而是牵涉到医疗体制等一系列工程。推动全科医师和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,让基层医疗机构医生的水平和收入与大医院基本一致,大医院主诊疑难杂症,这样才使病人真正分流,让专家把时间还给病人。“下一步,我们医院将加大分时段预约诊疗的力度,减少患者的等候时间。”
问题:自助挂号机两分钟挂上号,先进设备患者不会用
办法:医院要加大宣传力度,合理分流解决挂号排队问题
5月29日上午7时30分,记者来到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准备挂消化内科看看胃肠。该院每个楼层都可以挂号,但是此时三楼挂号处已经排了二三十人,而离挂号处不远的自助挂号缴费机却无人问津。记者用了1分钟时间,顺利挂上了消化内科平诊号,大屏幕显示排2号。“自助挂号机没用过,也不敢用,怕挂不上又耽误排队。”一名正在等候的患者说。
近年来,我市各医院加大医疗信息化建设,预约挂号系统、自助挂号机、自助化验单打印机等方便就医的设备也遍地开花。但是,许多先进的设备患者不会用,还习惯选择老式的就医方式。“预约门诊服务优势诸多,但是目前还有很多人没能用好这个平台,分析原因除了与患者的就医习惯有关外,不了解该平台的功能操作也有关系。”大医二院相关负责人表示,很多老年人不懂网络,也可以通过电话、短信、社区转诊、自助机等形式进行提前预约,甚至对于老病号来说,还可以通过医生工作站进行预约。
记者感言:
希望患者能够充分利用这些便民平台,也希望医院加大宣传力度,多设些导诊人员,手把手教患者,让这些先进的设备尽快物尽其用。
问题:医院标志不清,经常让人“迷路”
建议:多设贴墙式标志和箭头、图形符号
“医院好像迷宫,我来回走了几趟都没找到朋友住的病房。”近日,家住瓦房店的陈女士感叹道。记者在各医院调查发现,医院也挂了很多指示牌,但是很多牌子指示不明确。还有的医院标志有中英文对照,但同一医疗名词,各家医院英文翻译都不相同。
综合性大医院涉及的部门、设备繁多,有些部门、设备因为种种原因安置较为分散。对于普通就医者来说,对医院部门名称不熟悉,往往会造成来到医院后摸不着门的感觉,标志牌无疑是一种很好的信息识别载体。
记者感言:
各医院应多增加一些贴墙式标志,并注意摆放位置。无障碍引导标志不但要告诉使用者哪里可以通过,还要警示哪里不可以让老年人、残疾人通过。对于中英文标志,建议卫生部门统一英文翻译。除了有中英文指示牌外,也可多采用国际通行的图形符号,既方便又能提升城市品位。
问题:医护人员大多“不会笑”
展望:增加人文培训,培养职业性格
“近年来,医院流程越来越优化,导诊服务越来越精细。但是,我发现一些导诊员、挂号员、医生少了一点微笑。”在开放日活动中,许多医院院长都发现了类似问题:为什么我们的医护人员“不会笑”?
“医务人员也是人,每天面对上百名患者,让他们各个微笑,是不可能的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有些医患矛盾的发生,很大程度是因为医务人员缺乏人文关怀造成的。”大连市友谊医院院长张忠鲁对记者说,医学进步了,医患之间的情感却疏远了。医学要有人的温度,医生不能仅仅把病人当成一个疾病的载体、一个病菌的容器。
记者感言:
对于疾病,病人与医生的视角往往是不同的,在医生看来很平常的病症,有时病人却感觉很严重。医学教育先驱奥斯勒因此强调:“一个医师绝不只是在治疗一种疾病,而是在医治一个独一无二的人,一个活生生、有感情、正为疾病所苦的人。”医生的职业性质,决定了他不仅要关心 “病情”,还要关注“心情”,能对患者的痛苦感同身受。人文关怀的缺失导致医患双方互不信任,加强医生的人文关怀意识,需重视医生的人文培训。医务人员怎么笑?这种职业的笑,需要一点一点地培训。
相关新闻
下一篇:体验便捷的“京医通”
版权所有北京医院挂号网站所有
北京各大医院跑腿代挂号 电话:13121996912,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